本文为“水蛭养殖交流群”资深养殖户个人经验分享,本期分享人:冬泉
一、种蛭规格:
开春后选择17—18g的野生蚂蟥,要求躯体无伤、有活力、表皮光泽作为种蛭。自然环境下野生种蛭(24g以上)因为蛭龄原因,繁殖能力容易下降。
种蛭进回来之后,一般要用稀释的聚维酮碘1m³水体50mg浓度进行杀菌。聚维酮碘杀菌时,采用塑料类容器或水泥池曝气打氧气,总时间不宜超过30min。
在杀菌时,可用网片袋装载种蛭,不宜过挤、过压,方便杀菌后收集种蛭。
种蛭进过杀菌后,挑选带孕斑的蚂蟥直接下产床,没带孕斑的蚂蟥可在水位0.1M水深的池子里面正常投喂螺蛳,并投放好栖息物体(虾板、苗板、下水管道等随便),做5天暂养。暂养后不管是否有孕斑都下产床。
特殊备注:在暂养期间 可每天早晚2次进行大换水,进行刺激性交配,但此种做法会导致蚂蟥大批死亡,5天内直接死亡率在15%—40%,慎用。
二、产床土壤要求:
产床用种植田土壤即可,不要太肥、太黏、太沙。如果有小砂石、玻璃渣、烂草根之类的需要清理干净。
清理完土壤后平铺在太阳底下暴晒,用器具拍碎。碎土后用二氧化氯加水稀释(1m³水50g二氧化氯)打湿透土壤,再进行暴晒3天去除余氯残留,保持土壤干度。二氧化氯与暴晒可有效防御螨虫问题。
在土壤余氯去除后,用扩培后的复合芽孢液稀释(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主要是这2种有效物质)进行土壤搅拌。搅拌湿度为手握成团不散即可,为中后期土壤的稳定性、持续性打下基础。这些操作都是在下种蛭前三天内完成。
三、产床设计:
产床宽为1—1.5M,高为0.3M,成土埂状,土埂四周可适当夯实。土埂与土埂之间留0.3M间距沟渠,用来放水保持土壤湿度,沟渠水位线保持在0.1M,水位线就是种蛭大概下潜产床的深度,同理也是产茧大概位置深度。
四、下种:
刚做好的产床不要立刻下种蛭,要检查土埂中间湿度是否合适,土埂上方表面土壤比较干,用水浇透微弱晾干。
下种后不要急于在产床上用草帘子或石棉瓦之类,防止蚂蟥栖息不下潜,要等一夜或根据蚂蟥下潜数量情况才铺设,如架设大棚防雨可直接操作。
蚂蟥下潜速度大部分和温度有关,偏低点的温度比较容易让蚂蟥下潜。反复低温、高温交替或因为下雨渗水、抬升水位线等情况,会导致蚂蟥不下潜或频繁进、出,最终蚂蟥体力消耗较大导致死亡与不产茧、少产茧、死茧。
?
多谢作者无私奉献,长知识了
谢谢大哥分享
谢谢大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