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水蛭养殖群”资深养殖户冬泉贡献,接上篇
五、取茧:
种蛭下产床后10、15天可分别取样检查产茧情况,繁殖面积大的养殖户可多次不同地块取样,面积少的养殖户可少取样。
一条蚂蟥不会只产1个茧,它是陆陆续续产茧,大多数是产3到5个茧。第一个茧和第二个茧产茧间隔较短,第三与第四个产茧时间间隔在2到3天,人工挖茧时间一般不会超过7天。后面种蛭产的茧会越来越小,因为种蛭自身的能量有限,第一和最后个茧的大小和质量会相差35%左右。
种蛭将茧产下后,因为氧化原因,茧会由最开始的粉红色变成—黄色—黄灰—灰黄色。在人工挖茧期间可根据茧的颜色辨别分类孵化时间。
取茧时要轻拿轻放,这个时候动作不要太大,因为才开始挖的时候,茧囊内部并未成熟,里面像一个个小球状胚胎,每个小球代表一条小苗,如果动作比较大或者受到挤压的话,里面的胚胎小球会受伤。
六、人工孵化:
在一个泡沫箱下面铺垫5mm厚度水产过滤海绵(使用之前用温水浸泡半天)用喷壶喷湿,将卵茧挨个排列在上面,再将纱布弄湿盖在卵茧上面,泡沫箱底部开1cm孔洞,防止积水,最后移送至孵化房。
在孵化阶段主要指标有2个,一个温度和一个湿度,温度以22C°空气温为中界线,低于则孵化时间延长,高于则孵化时间缩短,最低温控制在19C°,最高温控制在26C°以内。
在孵化过程中随时间流逝,可人为用喷壶雾化水加湿纱布保湿,也可用加湿器保湿,加湿器保湿要保证湿度仪表盘指针在99或者100数值。
七、孵化阶段筛查
在孵化过程中要做到3天一抽检。第一项,抽检卵茧是否感染螨虫(学名:红螨)。螨虫为八脚红色虫子,有尖锐口器,主要是刺破茧壁吸取茧内液体作为饵料,从而破坏卵茧导致感染。
其次螨虫繁殖速度惊人,一般是几何次方繁殖量,螨虫产的卵类似苍蝇卵,但比它小很多,多产在卵茧海绵体内。孵化室里的温度和湿度恰恰更适合螨虫卵的孵化。在检查是否感染螨虫、卵时候,要用电子显微镜,或网络上那种放在手机摄像头上当镜头的高倍放大镜,普通手持放大镜不方便进行筛查。如筛查到有螨虫、卵要及时隔离,别处孵化。
第二项,筛查卵茧内苗的成熟度便于决定何时出苗。在中后期,由于产茧时间有差异,茧的成熟度也有差异。判断大部分卵茧成熟度通过控温,便于统一孵化出苗时间。
第三项,在看到卵茧内有苗在动的时候,此类卵茧一般在3到5天内会陆续出苗,因为此阶段变量因素较多在此不做过多定量数据介绍。
八、选茧
在看到大部分卵茧内有苗在动的时候,此时可以进过选茧来提高苗的伪成活率、生长速度,节约优质资源使用效能(比如高设备化的育苗池、精品饵料、人工成本等其他生产资料)。
用木条做一个箱体框架长1M、宽0.5M、高0.5M,下面是白炽灯,上面是薄磨砂玻璃,将卵茧轻倒在磨砂玻璃上面。以1cm横面直径的以内茧为标准(外面海绵体不算),茧内有10条以内的为顶级优质茧,15条以内的为可用茧;20以内的为勉强可用茧;20条以上的为差茧。当然差茧不宜外流也可自用,可以用土池散养,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原因是,内茧里面有营养液,它是维持蚂蟥幼苗在茧内生长的能量源。茧就那么大,它是闭合的整体,里面的苗越多,每条苗所吸取的营养份额就少,反之则多。所以少苗的茧在出苗时,苗的个体就会比一般茧内多苗的苗要大好几倍,成活率高、涨势快。
选出来的优质茧、可用茧、劣质茧,做好标记分箱继续孵化。
(设想实验:用毛细纳米针破坏胚胎球,在前期末时段控制胚胎球数量,让剩余数量的胚胎球更好吸收卵茧内的营养液)
长见识了!谢谢作者,也感谢吴贤弟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