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些中毒情况,水蛭养殖可以借鉴。
一般水产养殖中发生的中毒情况在水蛭养殖中不易发生,重点关注硫化氢中毒表现!
一、藻类中毒
微囊藻引起中毒(本条略过,人工池中不易见)
微囊藻属于植物界蓝藻门色球藻纲色球藻目色球藻科微囊藻属,能引起中毒的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
当微囊藻大量繁殖并死亡后,其储存物质蓝藻淀粉和蓝藻颗粒体分解产生羟胺(NH2OH)、H2S等有毒有害物质,毒死水产动物。
微囊藻喜欢生活在温度较高碱性较高的富营养水体中(温度28.8~30.5℃、pH8~9.5)。
其原理是:在白天蓝藻进行光合作用时,pH上升到10左右,可使硫胺酶活性增加。
在硫胺酶作用下,VB1迅速发酵分解,使水产动物缺乏VB1,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失灵,兴奋性增加,急剧活动。
那有哪些防治方法呢?
1.在夏秋高温季节做好预防,可定期(10~15天)用大水面芽孢配合过硫酸氢钾,在晴天上午泼洒。
2.当微囊藻已经大量繁殖时,可全池遍洒浓度为0.7mg/L的硫酸铜,或者果酸,果酸一瓶按5亩每米水深来使用。
撒药后及时增氧及观察,用药后第二天可用解毒应激灵按1袋/5亩进行解毒,第三天用em菌配合乳酸菌平衡藻相调节水色。
二、农药中毒
农药中毒在水产上主要是各种杀虫剂的使用,以及在引进外源水时不小心将农业废水引进池塘,农业废水中含有的各种杀虫剂除草剂等引起养殖动物中毒。水蛭养殖中主要注意杀蜻蜓幼虫和水蜈蚣等天敌时使用的药物是否会有中毒反应,引起水蛭慢性死亡。
农药种类:
1.有机氯杀虫剂:
如DDT、地特灵等,残留时间长,性质稳定,容易在生物体内蓄积,对富含脂肪的神经组织、肝、肾以及心脏等器官产生毒害作用。
2.有机磷杀虫剂:
如敌百虫、敌敌畏等,残留时间短,进入血液内即与血液内胆碱酯酶直接结合,作用迅速猛烈,中毒后表现为神经麻痹,行动缓慢,最后死亡。
3.有机硫杀虫剂:
如代森锌、代森铵等,进入动物体内后,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能刺激皮肤,使鳃充血。
建议养殖朋友在引进外源水时注意其来源,是否为农业废水,如果是,在引入池塘后应进行解毒。
在杀虫时选择一些药性温和,残留较少,对养殖动物伤害小的药物,如用敌百虫等,应严格控制剂量。
在杀虫后及时解毒(划重点),能有效减少对养殖动物的伤害。
三、重金属盐类中毒
无论是空气、泥土,甚至食水都含有重金属,其主要来源是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一些生活垃圾。
在地表经雨水等富集、冲刷进入池塘,其对水产动物的毒性一般以汞最大,银、铜、镉、铅次之。
当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达到一定数量后,对养殖动物产生毒害作用。
为了能保持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建议在天气突变等情况下配合vc应激灵和果酸调水稳水。
同时果酸中高浓度(有机酸含量多于70%)的有机酸能络合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起到解毒的作用。
四、化学物质中毒
1.硫化氢中毒
池塘中硫化氢的来源主要是池塘中的残饵、粪便、动植物残骸在厌氧型的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硫化氢。
硫化氢具有臭皮蛋味,通常在硫化染料、制药、含硫橡胶、含硫金属冶炼等工厂排出的废水中也存在。
硫化氢的毒素主要有刺激和麻痹作用,能在水蛭表面很快分解,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可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
硫化氢还能抑制某些酶的活性,阻碍体内生物氧化反应,引起组织细胞窒息。
为此,人为的增加底部溶氧量,破坏厌氧菌的生存环境,就能减少硫化氢的产生。
其次,通过改底,将池底残饵粪便分解氧化,切断厌氧菌营养来源,也能减少硫化氢的产生。
高含量的过硫酸氢钾和过碳酰胺,能有效氧化池塘底部残饵粪便,同时还能增加池塘溶氧,定期使用可预防硫化氢产生。
2.氨氮、亚硝酸盐中毒
目前,氨的非离子化形式(NH3)被认为是有毒的,但离子态的氨和铵在一些报道中也被认为有毒。
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残饵、动植物尸体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氨氮。
3.工业污水引起中毒
工业污水的来源很广,焦化厂、煤气厂、炼油厂、石油化工厂等所排污水都是工业废水。
废水中所含其他有毒成分也很多,有的含重金属,有的含硫化氢,有的含树脂酚,总体来说,工业废水进入池塘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一点是自己管理,因为你不知道哪家工厂排放的废水不达标。
也不知道是否有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出来,所以能做的就是坚决不让工业废水进入池塘。
但有些情况也是无法避免的让工业废水进入了池塘,那这时候如何处理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换水,将有毒的水排出池塘,打进新水。在不方便进行排水的时候,只能进行综合治理。
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生物的方法。物理方法有沉降法、过滤法等,化学的方法可以使用有机酸或螯合剂等进行解毒。
五、食物中毒
水蛭吃死掉腐烂的螺,或吸入池底黑泥中的一些有害物质等。引起中毒反应或者肠炎。